close

30年一次 貴州崖壁會「下蛋」

  • 貴州省黔南州三都縣的姑魯寨有個「產蛋崖」,數十枚大大小小的「石蛋」鑲嵌在壁上,等待「出世」。(圖/取自新華網)

大陸新聞中心/綜合報導

貴州省黔南州三都縣的姑魯寨有個「產蛋崖」,數十枚大大小小的「石蛋」鑲嵌在壁上,等待「出世」。據稱,「石蛋」每30年脫落一次,當地居民認為是吉祥的代表,紛紛把它們抱回家。對於「石蛋」的成因,眾說紛紜。地質學家觀察後指出,很有可能是一些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結核。

《科技日報》報導,在「產蛋崖」,數十枚足球大小的「石蛋」靜臥山間,它們為圓形或扁圓形,直徑大約30至50公分,呈青赤色,上頭有類似樹木年 輪的紋路。另外,數十枚「石蛋」在凹進去的壁上安靜地孕育著,有的剛剛露頭,有的已經生出一半,有的已經發育成熟,眼看就要與山體分離。

緊靠「產蛋崖」而居的姑魯寨,是三都縣一個典型的水族村寨,自從水族的一支遷入至今,這個村寨已歷經了千年的風雨。當地的老人介紹,「石蛋」每隔 30年左右就會脫落一次,過去大家覺得它們代表吉祥,紛紛抱回家珍藏。據不完全統計,居民保存的「石蛋」已有100多顆,目前顯露尚未落地的仍有60多 顆。


(圖/取自新華網)

對於「石蛋」的成因,地質專家說法不一。有的認為,「產蛋崖」處在「下泥盆紀」地質層上,在幾億年的時光裡,岩石由形成到不斷運動擠壓,由於原始 成分的差異而形成了「石蛋」;有的認為,可能是沉積薄石透鏡狀岩石與周圍岩石成分不同,經上億年的運動變化後形成獨立體從原岩石中脫離出來。

還有專家猜測,這些「石蛋」可能很久以前是蛋或者石頭,經過長年累月的沉積和風沙、水流等地質變化的洗禮,體積慢慢變大,變成現在的「石蛋」;也有猜測說遠古時期的貴州是一片汪洋大海,「石蛋」可能是海中某種物質在沉積作用下形成。


(圖/取自新華網)

地質年代學家、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許榮華,接受訪問時發表了看法。許榮華指出,根據觀察,「石蛋」很有可能是一些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結核。在寒武紀的時候,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,存在很多的二氧化硅膠體,溶解後隨著水流的衝刷,匯集到「產蛋崖」。

剛好在「產蛋崖」某個水深時,海水變成了酸性,溶解的二氧化硅膠體發生反應,大量的從水中析出沉澱並且聚集成團,就形成了二氧化硅的結核。經過幾億年的地質變遷,汪洋成為平地,海洋中的泥質包裹著二氧化硅結核就是現在所見到的「產蛋崖」。

許榮華說:「由於泥質和二氧化硅結核的風化時間不同,前者風化得更快些,導致了泥質更快的被剝落,使其中包含的二氧化硅結核暴露,並最終掉落出來。」

至於結核為什麼是蛋形,許榮華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,一是球形的表面積最小,這樣結核形成球狀所需要做的功最少,也就是說形成球形是最容易的;二是長年的海水沖刷也會把結核表面的棱角全都磨平,「就好比我們日常見到的河裡的鵝卵石一樣,大部分都是光滑的圓形或橢圓形。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嘉玲 的頭像
    嘉玲

    嘉玲的部落格

    嘉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